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

【展覽】 胡朝聰個展『交界迷蹤』@尊彩


written by kato
edited by susu

透過臉書的訊息得知,學長在尊彩藝術中心有新的個展,於是便挑個假日的午後去參觀。



從大學時期就認識朝聰學長,因為打球的關係認識,覺得學長是個熱愛運動、衝浪、熱愛大自然、很陽光的人,或許因為這樣的個性,使學長在創作過程中會關心大自然與城市的議題。



在都市化(進化)?的過程裡,產生了所謂的文明建築、公共空間、人造的遊憩休閒空間,開始逐漸侵蝕吞噬著原本未開發、人為痕跡較少的場域。經過了演化的過程,一道道侵蝕界線開始出現,也產生許多格格不入的區域,像是人造物出現在原本源於自然的場域,或是人造的空間裡,遺漏了一小塊沒有被改造、依舊保持自然樣貌的小天地。

在人造與自然(或進化與原始)兩者間的通道、及改造前的藍圖,都是畫作中重要的元素,也透露了作者所關心的議題,作者似乎想藉由創作追尋原本自然的痕跡。



都市更新裡,交通常是第一改變的首選,因此,橋梁、馬路及號誌 ,也頻繁出現在作品裡。一些自然的符號也經常出現在畫作裡的交通號誌中,凸顯了這樣的矛盾:現代化使我們必須行駛在人工的馬路上,才能追尋心中的大自然。


另外,在許多橋梁的畫作裡,有看似橋梁藍圖的白色線條 ,原本不屬於這空間的陸橋,由藍圖(透視圖)的產生 ,到實體的建造完成, 在畫面裡讓人感受到巨大的壓迫。



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

瑞士攝影師 Fabian Oefner 在科學看見藝術的可能

by susu

Fabian Oefner 的作品讓我們看到,科學與藝術、或是理性與感性並非互不相容。

我們每天所經歷的物理現象可以被科學解釋,但當藝術家用詩意的方式表現,我們才發現原來這些事物可以轉化成這麼美的影像。

Fabian Oefner官網按這裡

A talk by Fabian Oefner. His stunning images show art and science are not always opposites.




此連結可選中文字幕








Fabian Oefner 2013  via Beautiful Decay
Orchid 



Project: Orchid, via Fabian Oefner 

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

【展覽】再會歷史─蔡志松 History Re-presented: Cai Zhisong


by susu

玫瑰象徵愛情,蔡志松卻用脆弱、 冷冰冰、有毒的灰色鉛片表現,在視覺和語意上都創造出很大的想像與詮釋空間。他選擇的媒材其實反映了他所想傳遞的訊息; 他在他寫於2010年的statement說:「愛情像大自然中的花朵,無時無刻不上演著盛開與凋零,永不停息; 就像我們的身體,從一出生就開始奔向死亡,猶如這鉛玫瑰,總有一天會因保存不善而損毀,變成沈重的垃圾。維護的成本遠遠大於自身的價值。」人們總希望能「永久」保存藝術品,洗出來的照片要做耐久處理,但這個系列作品的不可避免的損毀竟也在藝術家的計算之內。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蔡志松 玫瑰系列 Photo credit: Square O' Tree Photography


不只是雕塑,使用與指涉物不同的材質而造成視覺衝擊的這種創作方式,也常常被攝影家巧妙的運用。日本攝影家Michiko Kon 今道子就玩得出神入化,

Cuttlefish and Sneaker, 1989
Michiko Kon 今道子 via Jason Scott Gessner


Sunflowers and Sardines, 1990 
Michiko Kon 今道子 via Jason Scott Gessner

今道子應該沒有想到,她在二十幾年前的作品如上面兩幅 烏賊做成的帆布鞋 、或是沙丁魚尾巴跟魚眼所做成的太陽花,會如何啟發台灣的當代藝術:

Banana, Suncake, Velvet antler, and Sunflower 
 Lin Wei-ping, 2014 via Fiona Hsu


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

德國攝影師 Carsten Witte‘s project: Intutition


by susu

Carsten Witte官網 



Project by Carsten Witte: 

Intuition (Everything Must Change)


透過這組作品德國攝影師 Carsten Witte想要表達的信念是萬物持續不斷改變,但攝影可以保留這個瞬間。如果不了解美消逝地有多快,就無法欣賞美。